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某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某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城市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基层党建是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x 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在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做好保障上持续用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整体谋划,推进系统建设。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 治理作为书记工程,从政策供给发力,以政策定方向,以专项抓推进,以考评压责任,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整体建设和系统建设。一是高位推动抓部署。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场观摩会,专题研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审定市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分解方案、基层治理委员会,并于 x 月底前主持召开市基层治理委员会工作会议,明责任、定措施、促落实。市基层治理委员会统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增充实发改委、民政局等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结合任务分解方案,制定 x 个方面 x 项年度。
(二)主题党日活动抓共建。积极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开展开放式“主题党日”、创意性组织生活,着力解决机关沉不下去、基层动不起来的问题,确保每个党支部每季度到社区至少开展 1 次“主题党日”活动,推行“单位活动周(月)”工作机制,即各驻区单位立足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有效对接辖区实际需求,选取一周(月)单独或联合开展服务活动,实现辖区有需求、部门有响应、服务有成效。让党员干部通过与群众谈心交流、体验生活,接地气、摸实情、办实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目前,参与报到的党组织有 xx 个,参与报到的在职党员有xxx 人。各单位党组织累计开展服务 xx 件次,在职党员累计 开展服务 753 件次。
(三)“两网一平台”党建引领抓服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科学划分社区治理服务网格,将党组织设置和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实现一网全覆盖。利用云岭先锋 APP、微信群等多种渠道,线上线下广泛收集居民群众需求,对服务事项进行公开,及时发布社区动态。结合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以服务平台为依托,形成工作共抓、责任共担,同考核、共进退,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
(四)实现易迁点党的组织全覆盖。XX 县“三年行动计划”内安置点均按照高搬矮、远搬近、寒搬暖、散搬聚、危搬安、差搬好和近集镇、近村委会、近学校、近卫生室、近公路干线的“六搬五近”原则,将居住在高寒、边远、地质灾害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地方进行安置,县内除 7 个规模相对大一点的安置点单独建立党组织,其余安置点采取与周边党支部联建的模式实现了县内 50 个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一是县级领导带头挂联。纳入网格化管理,构建由县级领导挂村、乡镇领导包村、村(社区)干部包片、村民小组长和党支部书记包组、支部党员包户的五级联动网格机制,明确各自职能职责,做到网格管理服务到边到底。二是党员干部一线指导。每个安置点由乡镇挑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过硬的党员干部到易迁点担任党建指 导员,参与到党支部各项工作中。三是优秀人才储备。把易迁群众中的优秀人员作为基层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的重点培养,把易迁群众中外出务工优秀人员纳入农村青年人才回引计划视野,实现每个易迁党支部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至少培养储备 1 名及以上的优秀易迁党员或青年人才,为带领易迁群众谋发展奠定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非公组织和社会组织共驻共建主动性有差距。由于非公组织和社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存在互不隶属、各自为政的困局,个别驻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意识不强,对共驻共建的理念和应承担的义务重视不够,不愿或无力顾及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不高,积极主动性缺乏,整体工作还不能有效地发挥合力。部分单位企业出于一些主客观原因,不愿意透露真实数据,导致部分数据准确度不高,有待进一步核实。
(二)工作向纵深推进有差距。虽然建立了三个清单,但社区党组织在发挥志愿服务和居民实际需求之间的协调功能方面还存在差距,志愿服务往往停留在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等简单事务上,尚未形成全面意义上的“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共驻共建氛围。
(三)仍然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个别驻区单位对社区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不 主动支持、积极配合,使社区没有形成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对社区组织心理上的不认同,驻区单位在开展活动时,社区居民存在一种“观望”心态,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不高。
三、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激发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积极性。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找准双方互相支持的结合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社区建设和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完善对报到党员的管理制度,建立报到党员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党员现实表现记录,每年定期对党员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进行考核,激发报到党员的积极性。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社区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领导班子“述、评、考”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进一步加大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宣传力度。一是利用各种会议、活动、宣传栏和横幅,大力宣传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使辖区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居民认识到社区工作与自身的密切相关,从而主动与党组织配合,齐心协力,增强社区党建的群众基础。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多与驻区单位联系,多做为驻区单位服务的工作,赢得驻区单位对社区党建的认同、支持和参与。三是统一社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认识, 增强认同感,营造人人参与社区党建的浓烈氛围。
(三)进一步增强居民参与度。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居民对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完善“乡镇+社区+小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叠加政策宣传、文化活动、社会管理功能,有效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乡镇领导班子联系片区、社区党组织成员联系居民小区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深入群众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问题、联络党群关系,发挥邻里资源开展“区域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