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优文库网!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1年9月)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06 08:20:05

一、认识更大的数 第1课时 数一数 教材第2~3页 1.在数数活动中,直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知道计数单位“十万”与“万”之间的十进关系,感受大数的意义。

2.通过在计数器上数数,数数的过程,认识“万位”与“十万位”的位置关系,理解十万与计数单位“十万”意义上的区别,体会位数、数位的概念。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会一万和十万究竟有多大,进一步发展数感。

使学生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十万”,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一、导入新课 1.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师: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万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读下面各数。

8726  6500  7002  2308 指名学生读,并指出各数字的数位,集体订正。

5.从右到左说出43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我国陆地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十万” 师出示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图,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师: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1)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2)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教材“练一练”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
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数一数  个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万位 十万位   个  十  百  千  万  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第2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材第4~5页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比十万更大的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计数器认识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数位,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会十进制的计数法。

3.完善对整数数位顺序的认识,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一、复习导入 师:说说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生集体回答。

师: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一千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

师: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师:读下面各数。

3268  20369  90060  5000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计数单位? 生:十万。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4页情境图),这组图中都含有一个较大的数,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2.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一练”,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认识更大的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3课时 人口普查 教材第6~7页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大,数的良好习惯。

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能力。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在上节课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师板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282 3800 7000 10000 608 8009 302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学习 1.师展示教材第6页上面的情景图。你能读出上面各数吗? 2.探究上面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3879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9个一是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
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
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
3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位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师: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生: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5)指导读法。

师: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先读亿级——十三亿,再读万级——七千零五十三万,最后读个级——六千八百七十五,合起来读作十三亿七千零五十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五。

师:练习读数。(情景图中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一练”1~2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人口普查 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万级和亿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连续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4课时 国土面积 教材第8~9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多位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能正确地比较大小,培养迁移、类比的推理能力。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

3.在比较与改写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仔细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和改写较大数的方法。

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和改写大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中国地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图,我国面积较大的省或自治区有哪些? 生回答。

师:教师出示这些省或自治区的面积。

新疆:约1660000平方千米 内蒙古:约1180000平方千米 西藏:约1230000平方千米 青海:约720000平方千米 四川:约490000平方千米 1.比较数的大小 师:刚才这些省区的面积中,哪个省区的面积最大?哪个省区的面积最小?看谁找得快。

师:你能将新疆、西藏、四川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师:现在我们来把以上五个省和自治区的土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讨论交流 师:首先区分出位数不同的数字,位数多的一定比位数少的数大? 数位相同,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数就大;
如果最高位数字相同,比较左起第二位,以此类推…… 2.数的改写 师:同学们在读写上面这些大数时有什么感受? 师:为了书写记录方便,这些数可以怎样改写呢? 3.观察分析:
师:这些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它们是以“一(个)”为单位,怎样把这些计数单位是“一(个)”的数进行改写呢? 分小组讨论,从中发现改写的方法:
1660000=166万   1180000=118万 1230000=123万 720000=72万 490000=49万 小结:整万的数的改写方法,去掉数末尾的4个0,在末尾加上“万”字;
整亿数的改写方法,去掉数末尾的8个0,在末尾加上“亿”字。

三、巩固练习 教材“练一练”第1~4题。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何将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国土面积 1660000>1230000>1180000>720000>490000 1660000=166万  1230000=123万 第5课时 近似数 教材第10~11页 1.结合实例,了解近似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能根据实际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一、激趣导入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候不能用精确数表示,而用一个与它接近的数表示,这个数叫近似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近似数 师:同学们阅读第10页的相关资料,找出相关信息。

生阅读并收集信息,小组内交流。

2.判断精确数与近似数 师:上面的数据中,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并找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内交流。56是准确数,其他三个数前面都有一个“近”或者“约”字,表示它们不是准确的数,是近似数。

3.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让学生再举出日常生活中的近似数。

三、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你知道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吗? 生:四舍五入法。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四舍五入”的含义。

师:出示教材第10页第2个问题。

(1)读一读,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

(2)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精确到万位。

学生自主解决,小组内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是“四舍”或“五入”由精确到数位的后一位的数字决定,“满5或等于5进1”“小于5舍去”,结果用“≈”连接。

师:出示第10页第3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订正。学生交流汇报:在数轴上观察233482位于20万和30万之间,更接近“20万”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六、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第6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材第12~13页 1.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图一,学生独立看图,小组交流。

师小结:古代人们采用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它们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2.出示图二,图二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引导学生观察古代数字,照样子写写这些古代数字,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3页“练一练”第1~4题 学生独立练习,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从结绳计数说起 古埃及象形文字 玛雅数字 中国算筹数码 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二、线与角 第1课时 线的认识 教材第16~17页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发展空间观念。

3.在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激光灯,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墙壁。

师:看到这条光线了吗?这叫什么线?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线?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教材第16页第一幅图。学生观察并感知。

师:像这样两端拉紧的缆绳可看作一条线段。

师: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这些都可以看作线段。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抽象出一些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师: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3.线段、射线、直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4.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学生动手操作: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线的认识 第2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材第18~19页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相交的特例,认识垂线,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获得垂线的探索过程,能借助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积累操作活动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用三角尺画垂线。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一、导入新课 摆一摆 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图形,师引导学生观察出现的各种情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直角有关。(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两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如用三角尺的直角来比较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2.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形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3.练一练 (1)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画一画(练一练第三题)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
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相交与垂直 第3课时 平移与平行 教材第20~21页 1.结合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与线段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运动,认识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找平行的线段,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等活动,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3.能借助方格纸或三角尺画平行线。

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在多组线中找平行关系,在图形中找平行线。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推拉门),在我们漂亮的教室里,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现在老师把推拉门上面的两个门框画下来,你们看,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线段。

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请闭上眼睛,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学楼,它们能相交吗? 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是平行线。

二、自主学习 1.移一移 (1)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提问: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说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2)出示小鱼图。

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么? 将长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

3.说一说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4题,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导,全班集体订正。

2.思维训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B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

四、课堂小结 平行线有什么特点?怎样画平行线?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平移与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第4课时 旋转与角 教材第22~23页 1.结合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角。

2.结合旋转“活动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了解锐直、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

3.感受角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平角、周角。

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一、认识平角和周角 1.动手操作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你能摆一个锐角吗?怎样验证它就是锐角?锐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摆一个锐角,并用三角尺验证。

请你摆一个直角,并验证它是不是一个直角。

学生摆一个直角,并用三角尺验证。

你能摆一个比直角更大的角吗? 教师指名,学生上前展示所摆的角。

同学们看明白他是怎样旋转的吗?你们自己再转转看,又有什么发现呢? (3)师: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3.说一说 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4.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5.试一试:
(1)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二、巩固练习 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旋转与角 第5课时 角的度量(一) 教材第24~25页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本质,了解1°角的实际大小。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角的大小。

3.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角的度量单位的确定。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ppt展示图片)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教师出示课件,教材中的∠1,∠2和∠3。

师:这三个角谁大谁小?生回答结果不同。

师:究竟谁大呢?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能用什么办法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

1.动手操作 (1)用∠1量∠2和∠3的大小。

(2)同学们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

(3)学生通过测量,小组内交流测得的结果。

2.师生总结 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量,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人们规定了1°角。

3.认识角的单位 把整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度(记作1°)。

度量角的单位——度,符号为“°”。

1周角等于多少度?1平角呢?1直角呢?学生们自己思考,得出结果周角=360°,平角=180°,直角=90°。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5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角的度量(一) 将整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 第6课时 角的度量(二) 教材第26~27页 1.认识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加深角的理解。

2.在独立探索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

3.在画角和量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操作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量角的方法,并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能正确地画角。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是怎样规定的? 师:我们要想测出一个角的度数,常用的工具是量角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使用量角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出示量角器,师说明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零刻度线”“刻度”。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自己观察,认一认量角器的各个部分,互相交流。

2.量角器的结构 出示课件,着重强调内、外圈刻度,引导学生观察内、外圈有什么不同。

3.用量角器量角 请同学们来测量教材26页中2个角的角度。

学生自己测量并探索方法,小组交流。

师生总结: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用量角器画角 师:量角器不仅能量角,还能画角。

(1)同学们任意画角,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画角的方法。

(3)学生汇报,演示不同的画角方法。

(4)师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2、3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三、乘法 第1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材第30~32页 1.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和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一、 新课导入 师出示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究新知 1.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 、5圈 、10圈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用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 反馈计算结果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展示结果 (1)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114×21= (3)估算结果 师: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1:比2000分多,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方法1:
114×20=2280(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方法2:
 114×21 = 114×7×3(把21看成“7×3”) = 798×3(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方法3: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32页练一练第1、4、5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 五、同步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卫星运行时间 114×21=2394(分) 第2课时 有多少名观众 教材第33~34页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和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能够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件教材主题图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师: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生甲: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1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4500个座位;

生乙: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生丙: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精彩展示 (1)出示课件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师: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板书:56×3×28或168×28 (3)估算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168看成1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170×30=5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有多少名观众 21×8×28=168×28 170×30=5100(人) 第3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材第35~36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2.初步认识计算器,能使用计算器正确地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混合运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对计算器一些功能的了解。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工具。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认识计算器。

(1)由学生来说明。

由学生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2)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掉计算器。

②运算符号键 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字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0 1,显示屏就显示“0 1”。

④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练习使用。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师出示题目由学生自己计算,小组内交流。

4.请同学们练习教材第35页第二个绿点问题,同学们互相交流方法。

5.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都会运用计算器计算了。请同学们做第35页最后一题,看看最后的结果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1~3题。

同学们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集体评比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计算器有哪些认识?你能否熟练地使用计算器。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25×4 第4课时 有趣的算式 教材第37~38页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

2.能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我们就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相信你一定很感兴趣。

板书课题:有趣的算式 二、自主探究 1.奇妙的算式 (1)出示课件,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____________ 111111×111111=____________ 1111111×1111111=____________ 2.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发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3.有趣的算式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先观察每道算式的特点,根据前面三道算式的结果自己独立完成后面几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现规律,教师指名小组代表汇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8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启发?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有趣的算式  1×1=1       99×99=9801 11×11=121 999×999=998001 111×111=12321 9999×9999=99980001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   12345×9+= 123456×+=   四、运算律 第1课时 买文具 教材第47~49页 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的良好计算习惯。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理解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复习导入 计算。

328-173+36  102÷6×30 说说这些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观察下面的算式:
52×(103+27)  306÷(110-9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特点,它们与上两题有什么不同? 生:含有小括号,还含有加法、乘法、除法、减法。

师: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教材第47页课件 师:能用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探讨运算顺序,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可以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也可以乘法和除法同时计算,再计算加法。

2.同学们做教材47页下面绿点问题。

先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3.教材第48页试一试。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可能做不出来。

师指导:小括号不行,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中括号。如果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9÷[3×(5-2)]=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8~49页“练一练”第3、5、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买文具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应按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第50~51页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情境导入 1.复习旧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2.计算下面各题 237+158  309+191  32×15  27×42 158+237 191+309 15×32 42×27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规律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算式 →4+6=6+4 →3×5=5×3 师: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试一试。

学生自主思考,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自己写的算式 师:请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加数和乘数的位置变了,但结果没有变。

小结:两数相加(乘),交换加(乘)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师: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用字母表示 如何用两个式子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定律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可以用字母表示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两个运算定律:即a+b=b+a  a×b=b×a 3.验证和运用定律 师:上课前同学们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现在你知道了吗? 生:运用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

师:利用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验算:) 师:同学们现在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70+69+130      25×57×4 325+160+75+40   8×39×125 小组内交流,说出各自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思考过程。

2.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2~3题,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加(乘)法的交换律,并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计算和验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a+b=b+a  a×b=b×a 第3课时 加法结合律 教材第52~53页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谁能说说加(乘)法的交换律。学生集体回答。

师出示例题:四(1)班有48人,(2)班有55人,(3)班有52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尝试列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8+55+52=155(人) 师:同学们在计算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如何简算了。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教材第52页的算式。

师:观察算式,你能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算式,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指名汇报。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

全班学生一起读一遍。

2.师出示课件。

第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觉得可以怎样做? 生甲:我先算桃和梨一共有多少个,再加上苹果,就算出总共有多少个。

列式为:30+40+50 生乙:我先算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再加上桃,就算出总共有多少个。

列式为:30+(40+50)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这两道算式运算顺序虽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由学生自己列式,全班交流,说一说题目中是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的。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a+b)+c=a+(b+c) 4.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材第52页下面的绿点问题,同学们自己独立练习,小组内交流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4课时 乘法结合律 教材第54~55页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b+c) 2.师出示课件,教材54页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独立计算,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加法有结合律,那么乘法,减法,除法是否也具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小组内列举算式来验证,也可用一些较大的数据。

全班交流用字母表示乘法的结合律。

(a×b)×c=a×(b×c)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1题。

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小组代表汇报。

2.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5题。

学生自己解答,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乘法结合律 (a×b)×c=a×(b×c) 第5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材第56~58页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字问题的意识,培养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一、情景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出示课件。

1、请观察情境图,工人贴了瓷砖共有多少块?你是如何列式计算的? 2、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生1: 3×10+5×10 =30+50 =80(块) 生2: (3+5)×10 =8×10 =80(块)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4.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讨论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5.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6.巩固运用 (1)(80+4)×25 ①呈现题目。

②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③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①呈现题目。

②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③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7页的“练一练”第1、2、3、6题,指导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五、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 去图书馆 教材第61~62页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体会方向与距离对确定路线的作用。

2.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的作用。

能准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体会同一段路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61页情境图。

师:笑笑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师:在描述笑笑行走的路线时,只明确行走的方向,就能准确地描述行走的路线吗? 学生独立观察,小组内互相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生甲:先看朝哪个方向走。

生乙:要说清楚在哪里转弯。

生丙:还要说清走的路程。

师:从笑笑家到图书馆有几条路线可以走?小组内讨论,然后尝试描述路线。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画一画,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2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第62页“练一练”第2~4题,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各小组派代表总结汇报。

四、课堂小结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应注意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去图书馆  描述路线的方法:1.先看朝哪个方向走。

2.要说清在哪里转弯。

3.还要说清楚每一段路要走多远。

第2课时 确定位置 教材第63~65页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通过探索棋子的移动规律,进一步体会数对的意义。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会“数对”的表示方法。

一、情景导入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列,第*排 学生可能出现: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
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学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二、探究新知 1.先把情境图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情境图)。

同学互相指一指,然后说一说。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淘气的位置。(第2列,第4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笑笑同学的位置吗? 学生练习。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试一试(教材第64页“试一试”)。

师:请你用数对表示棋子移动的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并汇报。

(1,6)→(3,6)→(6,6)→(6,5)→(6,1) 观察数对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总结:表示同一行中旗子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列中旗子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表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第65页第3题,教师先介绍象棋中“马”“相”的走法,再由学生按走法说出“马”和“相”下一步走到哪些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确定位置 淘气在第2列第4排,用数对(2,4)表示。

六、除法 第1课时 买文具 教材第66~68页 1.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探索除数是两位数(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发现并归纳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清楚表达的好习惯。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方法,能正确口算。

确定试商的位置。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个星期我们进行了单元考试,老师将对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师出示教学课件,同学们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老师提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6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总结?(由学生自己小结) 4.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自己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等方法计算。

2.完成教材第68页“练一练”5、6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注意什么?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买文具
   第2课时 参观花圃 教材第69~71页 1.结合具体情景,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并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培养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

2.经历用乘法估商的过程,归纳概括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使学生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上台板演 600÷30= 350÷70= 480÷80= 280÷40= 70×90= 40×50= 210÷30= 360÷60= 集体订正,针对学生做的情况加以评价。

师出示教材第69页情景图,今天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花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自己独立找,小组内交流。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2.师:下面来共同探索所提问题。

(1)学生列出算式:154÷22=。

(2)如何估算: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3)讨论、交流笔算方法。

教师指名汇报计算过程,让学生说说试商过程,掌握试商方法。

3.第二个问题由学生独立解决。

4.师生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把除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一个整十数,然后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一练”第1~4题,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计算了吗?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参观花圃 第3课时 秋游 教材第72~74页 1.结合“秋游”中的问题,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调商过程,掌握调商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通过有条理地交流调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3.在笔算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及耐心计算的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调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掌握调商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35÷32  348÷43  270÷34 2.指名说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收集图中信息 师:从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你认为怎样安排乘车? 2.根据安排,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解题算式:192÷24 (2)引导学生估算这个算式的结果。

可以将192看作190,24看作20,190÷20≈9,可能需要9辆车。对于学生其他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会用竖式计算192÷24吗?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强调:试商时,先把24看作20,192里面最多有9个20,因此先用9进行试商,计算时,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说明商9太大,要进行“调商”,也就是把商调小,商改为8。

3.师:四年级学生都坐大客车,你知道需要几辆车吗? (1)引导学生列算式:184÷46 (2)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将184看作200,46看作50,200÷50=4,可能需要4辆车。

如果学生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也可以。

(3)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指名小组汇报列竖式情况。

师生总结:试商时,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这时我们要把商改成比原来的商大1的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74页第5题、第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试商调商的方法还有哪些疑惑?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秋游 第4课时 商不变的规律 教材第77~78页 1.经历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问题,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寻找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感受算法的多样化,体会规律的价值,提高运算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

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两组题目,大家有兴趣和我一起来探究吗? 1.出示教材77页上面两道试题。

师:你能口算出这几道题的商是多少吗? 2.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课题:被除数变了,除数也变了,商却没有变) 二、新知探究 1.师:淘气写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写出几组算式,要求商要相同。

2.根据你们写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各小组内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

4.指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师生共同总结。

从上往下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商不变。

从下往上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商不变。

5.通过列举一些例子引导学生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不仅同时乘(除)以10,100,1000,…等商不变,而且同时乘(除)以其他的数也能保证商不变。

强调:“相同的数”必须加个条件“零除外”。

6.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师:出示教材第77页下面的问题。

350÷50=? 师: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方法二的计算过程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2.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4题、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第5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材第79~81页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及总价、数量与单价等常见的量,理解速度和单价的意义。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运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教材第79页动物竞走情境图。

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成绩表,猜一猜它们谁会赢。

小组讨论,全班评议。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算出小兔1分所走的路程,就可以说是小兔的速度,同样算出松鼠、猴子1分走的路程,比较它们速度,就可以知道谁走得快一些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别找出松鼠、猴子和小兔的时间和路程,再求出它们平均1分走了多少米。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生:松鼠平均1分走70米,猴子平均1分走60米,小兔1分走80米。

师:现在你们知道谁的速度快了吗?我们还可以通过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猴子每分走:240÷4=60(米)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师:如果我们将上面的算式用文字可表示为:
路程÷时间=速度 师:如果我们用速度单位来表示速度就是70米/分,60米/分,80米/分。

3.引导学生看79页下面的情境图,说一说各表示的意思。

如: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就是说人大约1时走4千米。

同学们试着说说剩下三个图表示的意思,小组内互相交流。

4.探讨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80页试一试:140÷70=2(时) 师:通过算式,可以看出时间的计算公式:时间=路程÷速度。

第二幅图,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60×10=600(米) 通过算式,可以看出路程=速度×时间 教师小结: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学生自己完成80页绿点问题(第二个旅店),说说单价、总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路程、时间与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单价=总价÷数量 七、生活中的负数 第1课时 温度 教材第84~85页 1.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符号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3.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并能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会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前几天要求同学们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

师:根据你们收集、记录情况,结合你所了解城市的位置,看一看气温与位置有什么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课件)这是中国地图,全国各地温度不相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地图上各个地区的温度。

北京:零下2°C~5°C    漠河:零下17°C~零下4°C 西安:0°C~6°C  台北:17°C~24°C 拉萨:零下4°C~12°C 师:这些温度可以看出各地区温度高低,同学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2.认识温度计。

师出示课件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上面标有数字,零以上的数字越来越大,零以下的数字也越来越大。0以上是零上温度,0以下是零下温度。

生:温度计上有一条红色标记,对应的是0。

师:为什么要标记成红色?你们怎样想的?说说理由。

师:它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它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一小格表示一度,还有°C的符号 师:同学们说得对,它是测量温度的单位,我们叫它“摄氏度”。

师:我们怎样把情境图中各地温度表示出来呢? 学生先自己想办法,然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指导,同学们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方法。

师生总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科学上规定0℃是结冰点,把0℃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在这里表示零上的意思,表示零上5°C,通常可以不写;
“-”表示零下的意思,表示零下2°C,记作-2°C。

师:能不能把负的符号省略呢?师强调不能省略“-”号。

3.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84页下图填一填,小组内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会表示零上和零下温度吗?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温度 +5°C 5°C    表示零上5°C -2°C       表示零下2°C 第2课时 正负数 教材第86~87页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2.结合情境,了解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3.通过列举生活中运用正、负数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

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做下面几题:
1.正、负表示:零上10°C  零下8°C  零度 2.说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3℃  20℃  -10℃  -15℃ 3.把温度按高低顺序排列:
9℃  -1℃  2℃  0℃  -12℃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师:那么正负数除了用来表示温度外,还有哪些应用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86页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生:高出与低于,答对与答错,赢利与亏损,支出与存入等都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

生:发现可以用“+”“-”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2.正、负数的意义及整数的认识。

(1)明确正负数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清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

(2)认识正负数。

正数: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可以在正数前面加上“+”号。

负数: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认识整数 正整数、0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3.正负数的读写:读正负数时,通常先读出“正”或“负”,再读后面的数。写正数时,可以不加“+”,但负数前面必须加上“-”。

4.正负数的应用:教材第86页下面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87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正、负数了解多少?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正负数 正数: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

负数: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可能性 第1课时 不确定性 教材第95~96页 1.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师: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

(1)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师出示教材第95页情景图)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师: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发现。生:硬币落地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正面向上就是反面向上;
掷了很多次后,可能每一面朝上的次数会大致相等。还可以怎样讲?也可以说:落地后出现的那一种情况结果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2.研究确定现象。

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球。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

师: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都是白球…… 师强调:同学们的这些想法,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 师强调:同学们的这些想法,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师:(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 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

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的情况,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3.猜想验证。

(1)(教师将两种球混装)提问:现在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会是什么球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

(2)小组摸球,试验验证。

试验要求。

教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请组长负责安排,小朋友按次序摸球。

①每人可以摸两次,摸之前要先想想:会摸出什么球呢?然后再摸。

②组内的记录员要将小朋友每次摸球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每次摸出的球要放回盒子里摇一摇,再继续摸。教师: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小组活动开展得又快又好。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师:生活中,哪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哪些是一定要发生的事情? 教师举例,引导思考,如:猜“点子”“石头、剪子、布”等游戏。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些游戏?你能预测一下结果吗? 教师小结: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是事先不能确定的。

学生举例,分析游戏结果。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6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不确定性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第2课时 摸球游戏 教材第97~98页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结果有的是必然现象,有的是随机现象。

2.通过列举所有摸球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以用语言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描述。

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能用语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事件的发生有不确定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摸球游戏) 二、合作探究 师出示教材第97页上的情景图。

摸球游戏:分别从上面5个盒子中摸出一个球,请大家来描述一下从盒子里摸到白球的情况。

生:第1盒不可能摸到白球,第2盒一定能摸到白球,第3盒可能摸到白球,第4盒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 1.探究可能性的大小。

师:第3、4、5盒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吗?(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汇报) 生:可能性会不一样,有大有小,从第5盒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5盒中的白球最多。

2.出示97页下面的问题。

分别在每个盒子里放6个球,满足给定的要求。

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分组汇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8页“练一练”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练习 《名师测控》相应练习。

摸球游戏 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推荐访问:上册 四年级 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windowchina.cn/jiaoansheji/3784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