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优文库网!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现状以及问题研究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07 17:25: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现状以及问题研究,供大家参考。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现状以及问题研究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城镇化的特征尽管各学科对城镇化的解释不同但从根本上每个学科都认为城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综上所述城镇化可以理解成为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人口转移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产业复杂化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过程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现状以及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将结果,也是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 进城乡一体化战略、 实现农村现代化, 以及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之一。

 径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力明显的提高,且在 2012 年城镇人口 首次超过,但仍然存在着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城镇布 局不合理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阐述在农业人数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镇 化的现状,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农村 城镇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0 世纪在被称为城镇化的 一个世纪, 西方发达国家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己经初步完成了高度城镇化和城 乡一体化,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快步伐。随着工业化在世 界范围内普及, 全球城市化水平在持续提高,人类首次将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 市地区,全球正在快速迈向城市化的社会,全球城市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作 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入 21 世纪后,城镇化也应是我国经济和社会 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 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力明显的提高,城市化率有力大大的 发展,且在 2011 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越了农村人口,超过 50%。然而在过去的 几十年中,我们在城镇化发展上逆规律而行,对城镇化采取了一些限制的政策, 致使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低, 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 ——纳瑟姆曲线,城镇化水平处于 30%~65%时是该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表 明, 现在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将重点阐述在农业人 数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 的对策。

 一、城镇化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

 (一) 、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的英文是 Urbanization,这一单词除译为城镇化化外,也可译为城 市化或都市化,一般译为城市化。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和界定也不相同。城 镇化的含义在不同学科上有着不同的解释。从人口学上讲,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 断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地理学理论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 过程,是一种在地域空间上的演化过程;从社会学理论角度看,城镇化主要表现 为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 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 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经济学则认为城镇化则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城镇

  所代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 即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 角度解释了城镇化的特征,尽管各学科对城镇化的解释不同,但从根本上,每个 学科都认为城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综上所述,城镇化可以理解成为 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人口转移、 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产业复杂化、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过程。

 (二) 、城镇化的内涵 虽然不同的学科,甚至在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对城镇化各有理解,但是有 一个共同的基本点, 即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这一人口转移 的过程被称之为城市化, 但目前我国的官方提法都是城镇化。我国官方之所以称 之为城镇化,这是与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政策有关。

 上个世纪 80 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观 点。而且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 ,将发展小城镇的问题 提高到了战略的地位, 使得小城镇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表明, 在我国不仅要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而且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因此, 现在我国用“城镇化”一词来代替“城市化”一词。

 然而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否相同,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一部分人认 为 “城镇化”与“城市化”是相同的,只是翻译问题,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另一部分人认为,虽然英文翻译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不存在着本质的差 别,但其具体内涵还是略有差异。城镇化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城市化 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过渡模式,即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起始阶段” 。从另一方面 讲, “城市化”到“城镇化” ,其中有着深刻含义,城镇化中包括了农村发展。

 (三)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西方的城镇化自 18 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时就开始其城镇化,而对城镇化的 研究则是伴随城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城市化的有区位理论、结构理论、非均衡 增长论。

 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等。

 区位理论认为, 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 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 集聚为特征。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冯·杜能从地租、农产品特征和运输成本差 异三个方面分析, 建立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圈层布局模式。工业区位论的代表韦伯 则引入了运输、劳动力以及聚集三个区位因子,对其进行计算,确定工业生产的 最佳区位的选择和布局。

 德国经济学家勒施分析了城市区位的产生与选择,指出 城市是非农企业区位的点状集聚。大规模的工业企业的发展,本身就会扩大到组 成整个城市,而同类企业和不同企业的聚集,会增进聚集经济效应,实现内部经

  济和外部经济,从而建立起较大的生产综合体,并成为产生城市的重要因素。

 2、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刘易斯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 刘易斯 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部分, 提出二元经济的 概念。后经过费景翰、拉尼斯的发展,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

 该模型认为,只要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能够向工业提供充分的剩余物质产品、 剩余劳动力,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工业和城市工业部门就能不断的吸收农业剩余 劳动力,从而导致非农人口的增多。农村人口的减少是的农村规模经济发展,导 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又称之为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 佩鲁认为, 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主要由于一些地区能优先聚集推动经济快速 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集团,从而形成“磁场极”式的多 功能经济活动中心, 即增长极。

 这种经济发展中心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两种 效应:一是极化效应,即吸引经济发展的各要素由周围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应, 出现城镇化趋向。

 二是由于发展造成人口多、 交通拥挤、 污染严重、资源不足等又使生产成本上升使资金等各要素出现反向流 动形成的扩散效应, 从而推动周围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弗里 德曼把增长极模式与各种空间系统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 活动的空间组织中, 通常具有强烈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中心区和边缘区相互 依存机制的形成, 是通过中心区自身经济的不断强化,而形成对边缘区的支配态 势。一方面,中心区通过向边缘区输送商品,吸引边缘区的资本、劳动力从而对 边缘区产生着极化作用,并增强中心区的累积效应;另一方面,中心区又通过向 边缘区的创新扩散、 信息传播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带动边缘区的经济发展。瑞典经 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 二元经济产生的主要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性,即存 在着“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 。

 等要素收到收益差异的影响发生的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而扩散效 应刚好相反。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等方面的差距一旦 产生,会进而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 ,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 区发展更慢,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越发拉大,形成地区性的二元经济结构。在 “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边缘以内可能形成新的核心区,借 助市场力量,不断往复循环,从而推进城镇化。

 二、我国镇和村以及城镇化发展历程

 (一) 、我国的镇

  对于“镇”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关于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规定,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包括: 县及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 行政公署所在的建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镇的镇 区。

 这个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概念。而广义城镇则包括城市即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 区市的市区和狭义的镇。

 在我国镇还有着另一层含义,及行政区域划分。镇与乡平级的一种行政区划 层次,是我国最低级别的行政区划,属于县、县级市或市辖区管辖,它介于城市 与农村之间,包括县城关镇和建制镇。

 本文所称的城镇,指的是狭义的镇。

 (二) 、我国的村 我国的村包括自然村和行政村。

 自然村是由村民由于受到当地地理条件等因 素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而行政村则是政府为了便于管理, 而确定的乡下边一级的管理机构所管辖的区域。

 两者的关系是自然村一般小于行 政村,几个相邻的小村可以构成一个大的行政村。另一方面,自然村是是一个或 多个家族聚居的居民点的自然形态,属于农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单位;行政村是 依照农村依照法律依托国家意志而设立农村的基层管理单位和农村群众自治组 织。

 (三)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很早以前变出现了城镇,但是一般认为,我国城镇化发端于 1840 年的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基础的 解体,另一方面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村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促使 城镇的发展。虽说城镇化在该时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化率 极低。

 我国城镇化真正的发展是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 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 1949 一 1957 年的城镇化启动阶 段,1958 一 1965 年的城镇化波动发展阶段,1966 一 1978 年的城镇化停滞阶段 以及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发展阶段。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 年-1957 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城镇化的酝酿阶段,此时重点建设工业的政策,使得产业结 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不协调,偏向重型化。而且由于是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 业达到“赶英超美”的目标,国家更多地注重通过对农业的高强度的积累以支持 工业发展,而忽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2、城镇化波动发展阶段(1958 年一 1965 年) 由于此时国家的大跃进的影响,以及农业上诸多失误,使得该阶段前部农村

  人口涌入城市城镇,使得城镇人口压力过大,从而鼓励 2000 万城镇居民回乡, 城镇居民回到原来的水平。

 城镇发展表现出动荡的情况,总体上看还在原地踏步 甚至有所倒退。

 3、城镇化停滞阶段(1966 年一 1978 年) 此时正是我国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生产停 滞;城镇化水平倒退(1965 年为 17.%9,到 1976 年只有 17.4%);工业布局分散、 管理完全停摆;城乡分割进一步加剧,非但农民无法向城市迁移,由于“上山下 乡,接收再教育”的号召,反而使得 4000 万城镇干部和青年下放到农村。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 年至今)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曲折动荡的历史,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和机 遇。此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居民消费上升。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力,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知青返城和经济结构变化及就业扩张,我 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也迅速上升,到 1992 年上升为 27.6%。同时这阶段开始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得农民的隐性失业变为显性,而逼使着农民不得不想 办法谋出路。

 而且此时城镇化布局有了重大调整,由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 集中, 因而造成了国内城镇化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但是在城镇化动力和途径多元 化的趋势下,它正朝着良性的发展方向前进。

 三、我国城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我国城镇化现状 农村城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就。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城 镇化建设已取得较大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城镇数量的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城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数量 从 1954 年的 5400 个增加到 2008 年的 19234 个,成为繁荣农村经济、转移农村 劳动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是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与占总人口比例的提高; 2012 年,我国城镇人口 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 6907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100 万人;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达到 51.27%,比上年末提高 1.32 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所占 比重逐步上升。农业劳动力已然成为二、三产业的主要生力军。

 四是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民文盲率大大下降,从建国前 80%的比 例下降至目前低于 5%的比例。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甚至在文盲重灾 区,农村义务教育率早已超过 85%。农民的素质较之以前已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在农村城镇化不断提高的现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且东中西发展极不平衡 根据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 全国建制镇镇区平均只有 1221.1 户, 4518.6 人, 镇区面积 2.2 平方公里。

 其中东部稍好, 中西部地区建制镇的镇区规模更小。

 建制镇人口超过一万人的仅占建制镇的 10%,建制镇尚且如此,其他小城镇情况 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只有一万以上人口的城镇才能产生聚集效应,2 万以上的 城镇才能产生辐射作用。

 小城镇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 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 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 到辐射作用。

 第二,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管理者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

 虽然从全国来看, 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 门的投资在仍然是最重要的, 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 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 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 “吃饭财政” 状况的制约。由于大量小城镇财政都是“吃饭财政” ,财政主要手段有“以地生 财”和“集资建镇”等。

 “以地生财”使得各个小城镇都尽可能多出让一些土地, 或者变相把农用土地非农化;忽视了内涵式发展或者注重旧城区改造。

 “集资建 镇”也是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主要向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集资, 又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做法和行政措施的做法。

 前者指把小城镇的某些基础设施交 给企业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利可图。这样的做法从长期看,对小城镇的发 展有害无益。

 第三,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产业结构更接近于城市,但在与农村经 济的联系上比城市要密切得多。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农村经济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小城镇发展最快、质量最高的地区实 际上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沿海发达地区,如浙东南、苏南、长江三角洲、胶 东半岛等。

 正是由于小城镇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这种天然联系,小城镇的发展必 然不可能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成为另外一个经济体系。从全国总体看,小城镇 经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联系十分薄弱,我们认为,这正是我国小城镇发展迟缓 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小城镇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行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是在人民公社改革完成、 乡镇政府成立之后逐步建 立起来的,基本沿袭了人民公社的运行模式,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较浓。在市场 化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

  第五,城镇功能布局不合理 城镇整体规划问题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 有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理解为 加快城镇扩张,缺少整体规划,城镇功能布局不合理。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水平较 低,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其配置的合理性有待改进。大多数小城镇规模过 小、过散,形不成合理的城镇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竞争的情况层出不穷,既 造成资源利用的浪费。由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 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 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 聚。

 第六,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抑制作用 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户籍 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 足小城镇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建立在现代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各项的社会保 障制度,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各种保障,以致无法真正脱离农村,抑制了农村城镇 化的发展。

 2、我国城镇化进程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导致的,但主要 还是政策环境和体制性矛盾所造成的: 第一、 政府宏观调控和规范指导力度不够。许多地方对发展农村小城镇重要 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农村城镇化 规律和城镇规划工作等缺乏研究和重视, 不少地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尚未正式开 展,致使城镇间在布局、规模、职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

 第二、 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建制镇主要以行政职能划分地域, 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第三、 相关配套改革滞后。

 城镇现有政策体制环境已日益不能适应城镇进一 步发展的需要。

 第四、财政投入较少,建制镇和小乡镇的政府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上捉襟 见肘,会导致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

 四、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 因地制宜的发展建设小城镇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极不平衡,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方针。

 我国东、 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根据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实际,对我国经济发展 程度不同的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方针,突出重点,集中发展。与此同时,要坚持 三大原则: 首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原则。要依据资源优势规划镇域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本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其次,以农业

  为基础的原则。

 2、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托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虽说是依附于土地,且农业的发展自身不会带来农村城镇化,但是,农 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最根本前提。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 会产生农业剩余。一旦产生农业剩余,这部分的剩余农业才能转化为资本积累, 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也转变为其他产业的劳动力。

 3、实行以政府为导向的,政府同农民共同建设的模式发展小城镇 鼓励农民自发参与农村建设,小城镇的建设应该靠政府和农民共同建设,政 府要鼓励广大农村参与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广大 农民直接投资,在城镇兴办农民自己的产业,引进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 部分基础设施采取商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和商人进行投资。

 4、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要加强土地执法力度, 遏止乱占用土地的歪风。首先要出台符合我国实际的 农村、 小城镇房地产政策和土地政策。其次是要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有限的土地资 源, 对于小城镇规划区域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可以由县级以上国土管理部门按报批 程序实行统一征用,变成国有土地。最后由政府统一组织开发、出让。城镇土地 出让、转让收入和收取的土地使用费主要用于小城镇的基础性设施建设。

 5、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 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一旦放弃了土地,进入 城镇中就会成为二三产业的工作者。为了使农业劳动者转移迅速高效,这就需要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劳动技能和综 合素质,保证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6.、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乡镇企业布局 大力发展农村二、 三产业, 努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乡镇企业布局适度向农村小城镇集中,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 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效益,延长农产品产品链。在扶持壮大一批 技术型乡镇企业集团的同时, 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另一方面扩充城镇人口。

 调整乡镇企业结构的同时, 优化乡镇企业的布局。政府应运用宏观调控等政 策,指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在小城镇周围,优化乡镇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发展 与当地小城镇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发挥集群效应和辐射作用的同时综合利用资 源,提高经济效益。20 世纪 90 年代, “苏南模式”使得于江苏南部地区促进了小 城镇数量的快速增加;

 而且一些小城镇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成长为新兴 的城市。江阴、锡山、张家港、常熟、武进、昆山、吴县等 7 个县级市均由过去

  的小城镇发展而来,对现在小城镇的发展也是具有意义的。

 7、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城镇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大城市的辐射效应是小城镇无法比拟的。根据不平衡发展理论,在大城市主 导产业的带动下, 不仅可以使得大城市的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和可以利用其辐 射效应,带动周边乡村城镇发展相关产业,一方面提高小城镇的经济。也大大促 进了其城镇化进程。

 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能把农村城镇化进程与 全国整体城市化进程割裂开来,要走一条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 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孔云梅.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乡镇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9(8). [2]谢娟娟.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探讨[J].理论与当代,2009(1). [3] 张玉蓉, 李圻争.论解决 “三农问题” 与推进农村城镇化[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7) . [4] 何忠伟., 符少辉, 陈艳芬.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J] 乡镇经济, . 2003, (8) [5]陈映.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 [6]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为本的表现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 [7]柳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市化问题[J].东岳论丛,2004(3). [8]叶裕民.中国城镇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9]张津波.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 2004, (12). [10]王大用.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J].经济纵横, 2005, (1).

  

推荐访问: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现状研究 城镇化 进程 现状

本文来源:https://www.windowchina.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130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