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优文库网!

「新课标解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导向作用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04-15 16:45:04

【新课标解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的
导向作用

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开启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核心教学内容。
新课标对考试评价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考试评价应“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考试命题应“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教师和学生应合理运用考试评价结果,“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对学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如何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和创新试题形式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挥其应有的引导教学的作用,是考试命题者应该高度关注和注重研究的问题。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
(一)引导学校教育“五育”并举
通过创设的试题情境和精心设计的任务,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渗透到本学科的试题中,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设计试题情境时,应拓宽试题情境的来源,丰富试题情境内涵,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理想信念、体育健康意识、审美素养和劳动意识等内容,引导学校在关注智育时,也重视另外“四育”。在设计试题任务时,注重考查本学科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同时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合理融入测试任务之中,引导学校落实“五育”并举。
如某地语文学科试题,创设了学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的试题情境,就有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了进来。其中设计了“经典诗词朗诵会”子情境,要求学生完成给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古诗词配乐的任务,将审美教育融入古诗词理解的考查;
设计了“爱国人物故事会”子情境,要求学生模仿例句用一句话描述爱国人物杜甫、闻一多或邓稼先,将爱国教育融入语言学习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设计了“为国奋斗演讲会”子情境,要求学生给《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两个演讲写串场词,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本题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音乐素养有机地融入古诗词理解、语言学习与应用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测试任务中,有利于引导学校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促进学科教学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
全面考查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国家课程是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的,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国家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作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命题及管理、评价课程实施的直接依据。考试命题应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系统全面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进行考查,引导学校全面实施好国家课程,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考试命题不得任意删减课程内容板块,人为造成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残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考试命题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在全面考查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全面而有重点地学好学科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避免因大量考查细枝末节非重要知识而导致学习内容碎片化,不利于形成学科能力和思想。
例举某地数学试题:

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生首先需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结合题中条件,推导出OE是△DBC的中位线,将△DOE的周长转化为四分之一周长与BD的二分之一的和。本题既着力于对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基本技能的考查,即对数学定理、概念等结论性知识的考查,也凸显了对转化思想的考查。在核心概念方面,突出考查几何直观素养,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几何主干知识解决问题。本题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几何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校全面实施好国家课程,依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三)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实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实施义务教育课程的必然要求和应然追求。考试命题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关键表现,增强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确保考试评价与教和学能有机衔接,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在典型、适切的社会生活生产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想观念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引导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聚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如某地历史试题,以“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史料;
同一史料有不同的解读”为主题,依托两幅不同视角描述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的版画,要求学生完成3项任务:回答交战的双方是谁;
两幅版画对战事结果的描绘有何不同?简要说明理由;
两幅版画虽然不能作为还原这一战役的证据,但仍可用于研究理由是什么。本题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试题依托两幅版画设问,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等综合素养。第二小题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获取历史信息,考查了理解、解释和论证等高阶思维能力。第三小题要求学生在正确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判断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本小题设问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生可依据解读史料的不同视角,对版画内容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本题的能力考查内容比较全面,主要考查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辨识不同史料类型及其价值,解读史料,能运用史料实证解释历史”“合理、正确地理解历史”等基础能力,更考查了“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方法认知历史”等高阶能力。本题还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渗透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史学研究特质。本题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史学史料研究思想等进行了全面考查,有利于引导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 (一)引导教师探索基于情境的教学
为了准确测量学生的相关能力,应精心设计特定的试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作用下充分展现其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科技创造的真实情境中,更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现状和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真实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掌握知识产生和实践应用的过程,构建知识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做到学以致用。
(二)引导教师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
试题命制的核心是设问(任务设计),命题立意不同,设问的指向就不同。知识立意试题的设问指向知识的记忆和复现,能力立意试题的设问指向知识运用的方法和技能,素养立意试题的设问应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及其价值评判。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引导教师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引导教师研究指向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探索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引导教师探索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
设计能使学生思维过程显性化的试题,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引导教师探索能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教学方式。试题设问应充分预估学生的作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作答要求或限制。作答的要求既要注重考查解决问题的结果,也要注重考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答题要求的设置,使思维过程显性化,使测量评估有据可依。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探索凸显深度学习特征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即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如某地历史试题,要求学生观察六个历史事件的关系结构图,撰写一篇历史短文,描述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本题涉及秦末农民起义、大运河的开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抗日战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等历史主干知识,且时间跨度大。既考查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历史叙述”等基础能力;
又考查了“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从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角度进行历史解释”“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方法认识历史”等高阶能力。该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开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
(一)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试题的解答应基于学生对试题情境的个人理解、设问的独自分析和解答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设新的试题情境,避免使用陈旧、模式化的情境作为试题情境,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去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判,养成独立观察、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的习惯,面对不同的问题能选用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去解决。以不同的视角、层次设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激励学生深度学习,改变以“刷题”替代学习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试题的解答应要求学生能对不同见解综合分析,或兼顾各方意见或利益提出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学会倾听和了解各方意见后作出独立的分析判断,权衡各方意见或利益后规划最佳解决方案,善于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高效率完成任务。
如某地数学试题,以综合实践小组开展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活动为情境,以图表(见下图)的方式提供了不完整的实测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三项任务:(1)求两次测量A,B之间举例的平均值;
(2)求出旗杆的高度;
(3)说明小组讨论时为什么没有采纳“利用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测量方案。

本题以三角函数知识为背景,将相关信息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呈现,以一种回到生活中去的方式,考查学生运用三角函数的必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确定测量方案的讨论中,成员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最后确定采用现方案。虽然小组讨论过“利用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方案,但未被采纳,任务三要求学生分析未被采纳的原因。分析没有采纳的原因,可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学会理性选择,也学会理性的妥协或放弃。该试题的情境为小组实践活动,任务是小组合作完成,讨论中对不同意见的理性处理,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作,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性试题的任务应涉及未知领域,解答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考查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研究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设计的任务应基于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思想,对相关联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对新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科学的语言去解释世界,尝试用科学的方式去改造世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学会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路开展探索研究,基于客观事实和科学推断得出结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如某地道德与法治试题,以某市交通秩序整治为背景,交警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整治后,道路交通有效改善,交通事故同比下降,该市道路交通安全项目荣获全省第一。要求学生:(1)根据材料说明该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取得成绩的原因;
(2)通过填表(见下表)反映问题和建议,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本题第二小题要求学生能够发现“xx市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这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向哪个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凸显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本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秉持研究问题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超标命题导致超标教学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命题,是必须执行的国家考试政策要求,各地也都在本地考试命题相关文件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实际命题过程中,有些地方、有些学科却没有执行到位,出现了超标命题现象,有些涉及高中课程内容。
如某地化学试题以表1所示的短周期元素周期表为情境,让学生画出X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Y单质的化学式,氮和磷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推算氟的中子数。
表1 部分元素的元素周期表


该题考查的是课程标准关于“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的内容和要求,而命题者将内容和要求扩展和提高到:(1)根据所给的周期表判断X、Y是什么元素;
(2)画出X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推出氮和磷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4)推算氟的中子数等。很明显,上述问题均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应在试题中出现。
超标命题给师生的导向,必然是必须超出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导致师生依赖揣摩前几年的考试真题来决定教学内容,而非课程标准。超标命题的导向错误是严重的,导致了超课标教学、无依可据的教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试卷难度过大导致过度教学
有些学科的试题难度设置不合理,使试题和试卷难度过大,导致教师过度教学。如某省2021年数学学科试题计算过多、太过复杂,整卷的实测难度为0.26,难度太大。它给广大师生的导向是数学必须开展高深难度教学。如果不深挖教材、不做超难的作业和试题,是不能应对考试的,更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造成试题和试卷难度过大的原因较多,有可能是由于命题者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的考试性质认识不足,习惯性地强调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强调要为本地优质高中学校选拔所谓的优质生源,有意地将试卷难度设置在不合理的程度。也有可能是因为对学情了解不充分,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出现误判。还可能是因为命题者对试题难度的预测能力不够强,对试题难度预测不准。试卷难度过大,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也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试题形式固化导致教学套路化
试题形式固化是一种需要改进的考试命题现象,指同一地区、同一学科、同一性质考试的试题多轮次使用相同的试题形式,考查某些相同或近似的知识、能力、方法、思想等。为有效考查学科相关的知识、能力、方法、思想等内容,命题者会选择使用或设计某种试题形式。但固定使用某些试题形式且长期不变,会对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会导致教学模式化、套路化。如果考试命题在试题情境设置方式、试题呈现形式、设问视角与考试内容等方面保持多年不变,出现相关考试内容与试题形式因多年配伍使用而形成相对固定的搭配,就会出现试题形式固化现象。
试题形式固化现象在每个学科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存在,试题形式固化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致使能力技巧化。也会导致学科教学模式化,教、学、评的环节和活动均照搬考试试题的形式,形成固定的教学套路。试题形式固化,尤其是固化在沿用多年的旧的考查形式上,必然会导致师生认为现在的教与学方式不需要改革,甚至可能会抵制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失去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
(四)单纯考查知识点导致死记硬背
有些学科试题中脱离情境单纯考查知识点的试题占比过大,导致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常考的知识点。由于这些试题缺乏试题情境,其“考点”往往是孤立的,任务是简单的比较和选择或知识的复现和填空,完成这些试题主要是依赖学科知识的牢固记忆和准确复现。如果这样的试题占比超过一定比例,就会诱导学生通过反复记忆和机械训练来增强记忆的准确度和牢固度,从而提高考试分数。死记硬背不利于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网,机械训练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试卷题量过大导致学生拼熟练程度
有些学科试题因其阅读量、计算量或书写量太大,导致整卷的题量过大。考试时,学生必须快速读题、计算、书写,用来思考的时间很有限,否则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卷答题。由于试卷的题量过大,学生只有对所测试的课程内容和试题形式非常熟悉,对试题的答题技巧非常熟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试卷题量过大,定会引导学生大量刷题、反复做题、做相同的题,以此来提高自己答题的熟练程度。这样既不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推荐访问:充分发挥 教育教学 新课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indowchina.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7508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