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优文库网!

2023年度李校长在管理人员例会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21 11:20:06

李校长在管理人员例会上的讲话 李校长在管理人员例会上的讲话(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到目前为止,本学期我已经听了50节课。第一轮,也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校长在管理人员例会上的讲话 ,供大家参考。

李校长在管理人员例会上的讲话

  李校长在管理人员例会上的讲话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到目前为止,本学期我已经听了50节课。第一轮,也就是学段测试之前是36节,在上次管理人员例会上我进行了集中点评。第二轮,讲得好的有杨丹的历史课、丁梅娟的政治课、曹啸海的数学课、尹纪娟的语文课、管志霞的历史课、宫鹏的数学课。

  听课过程中有学生反映,校长来听课与不来听课,老师在方法上不大一样,校长来了,老师就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展示,平时还是老师讲的多,有的甚至又在满堂灌。

  我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因为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课程标准安排课时,有的学科课时量相对来说比其他学校少了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度赶不上,考试的时候就会吃亏,老师们急着赶进度,就不得不自己多讲点,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肯定就少了。

  但我觉得根本原因不在这儿。在哪儿呢?在思想,在观念,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上,在对素质教育的态度上。为什么每次督查缤纷大课间活动,高一、高二特别是高三总有几个班不让学生出来活动,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此。

  评课的时候我反复强调,实施高效课堂,绝对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甚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学生成绩上不去,高效课堂能说是成功的吗?

  天生万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区别于万物的是理性。当理

  性面对未知时,会产生探究的冲动,要把未知变成知,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最重要的智力禀赋之一,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圣的好奇心”。

  在教育上,好奇心体现为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其主要成分是智力活动的快乐,包括好奇心获得满足的快乐。一个人做事出于兴趣,还是出于强制,效果大不一样。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往往事半功倍。出于强制做事,心情沮丧,头脑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往往事倍功半。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学习就会百分之百的痛苦。遗憾的是,这正是今天多数学生的状况。实施高效课堂,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

  如果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是

  “强”着学还是“哄”着学。满堂灌实际上就是“强”着学,我不管你有兴趣没兴趣,在我眼里你就是个容器,我把知识灌进去就算完,消化没消化、痛苦不痛苦,那是你的事。臧校长去“观课”,时常会发现课堂上有学生睡觉,这个样子,你连灌也灌不进去。我说过,这是没有人性的。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这还是教育吗?

  高效课堂可以理解为“哄”着学。这样说可能把高效课堂庸俗化了,但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我想说的是,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样让学生快乐学习,怎么样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怎么样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才是“哄”的真谛,这才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点。

  把握这个关键点,我们有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这就是“自主学习看三环——自主、合作、探究;愉悦课堂听三声——掌声、笑声、欢呼声”。围绕这个关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们其实各有各的“法”,并时常让我感觉眼前一亮,这叫“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得法,就是好法”。

  丁梅娟老师的政治课,我听了两次。上次点评的时候我讲了“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新教师能把课讲得这么好;二是没想到学生对政治课有这么高的兴趣。建议老师们特别是政、史、地老师去听听她的课,学学她的“法”。

  听课的时候我发现,尽管老师们都在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但大多数老师包括我提出表扬的讲得好的老师还是“放不开”,也就是不敢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自己不多讲点总是心里没底儿,老担心他们学不会、学不好、学不深、学不透。其实,课堂上老师多讲,占用活动课让学生多学,一次、两次考试你可能占点便宜,但这种做法是“短视”的,也是“短命”的。

  我跟有的老师讲,复习课无非就是两部分:一是知识串讲;二是习题练习。知识串讲怎么就不能让学生上去讲,你事前把重点、难点、考点跟他说清楚,他讲完了你再点评一下不就行了?习题练习学生先做,难的、错得多的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探究,这样学生印象特别深,你怎么非要自己从头讲到底?

  说到底还是担心考试成绩和升学率。11月份教育系统领导干部

  “每月一讲”,我听了上海市市西中学顾正卿校长的《基于特色建设的学校发展》的报告。他有个观点,叫“前沿不可少,后墙不可倒”。我理解,这个“后墙”,既是指多年形成的教育教学常规,也是指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升学率”。

  他强调,要讲升学率,不能唯升学率,而且要按照教育规律来提高升学率,重在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实施高效课堂,目的就是按照教育规律来提高升学率。或者说,让教育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为了强化“最基本的道理”,这次会议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这就是周国平的《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他说,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做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这与《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封面上的一句话遥相呼应——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明白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还有个具体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个方法问题,这就是如何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多少年我们一直强调,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究竟如何理解、怎样把握才算到位?

  王国维曾用三句宋词来表述治学三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想用三个比方来形容课堂上师生关系三境界:其一,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其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其三,教师是导

  演,学生是演员。目前看,大多数老师尚处于第二境界。什么时候达到最高境界了,你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解就真正到位了,你的课堂无疑就是高效课堂了。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意味着老师一下子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不管了,你们自己看着学去吧。教师干什么?你首先得编好“脚本”——导学案,然后得设计台词、场景,还要不停地给“演员”说“戏”。从这个意义上讲,“导演”比“演员”更辛苦,也需要具备更高的业务知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我再次强调,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顾正卿校长也说,不要简单地搞模式。该讨论的时候讨论,该展示的时候展示,如果确有必要,你自己满满地讲一节课也没有问题。我从来不以讨论、展示和老师讲授时间的长短来评价一堂课到底算不算高效课堂。

  看什么呢?这又回到了问题的关键点:看学生兴趣有没有激发出来,看课堂气氛有没有调动起来,看学生是不是生龙活虎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看你是不是真正想把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附:周国平《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我收到一个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来信,她叫王卉媛,在信中详细叙述了她抵制应试教育并获成功的经历。大致情况是,在父母顺其自然的教育态度和自己兴趣至上的学习态度支配下,从小学到中学,她似乎一直不用功,也没有上任何课外班。但是,她喜欢看“闲书”,包括简本英文小说,高中时迷上了相对论、哲学等,兴之所至,还看动漫,看电视的科学类节目,写作,画画。她的课内成绩长期平平,但奇迹般地后来居上,最后轻松地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我在我的公开邮箱中发现了这封信,读得津津有味。今年一月,我出版《宝贝,宝贝》一书,书中叙述了我在女儿的教育上的做法,也是把快乐和兴趣放在第一位,鼓励她看“闲书”、想问题,不上任何课外班,结果很好,即使在应试上也名列前茅。我的女儿毕竟刚升初中,王卉媛已经度过应试教育中最艰难的中学阶段,她的案例是更有说服力的,证明了在应试体制下,个人——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家长、教师——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与应试体制相抗争,并且做到在这个体制中也不成为输家。

  我相信,类似的案例一定还有不少,只是这一个碰巧让我知道了。我还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对应试体制的祸害有切肤之痛,另一方面又怕抗争会使自己遭到淘汰,只好痛苦地被它拖着走。对于他们,王卉媛的案例尤其具有激励的作用,能够在抗争这一边增加一个砝码。因此,在征得她的同意之后,我把她的信和我的回信发表在了我的博客上。

  反响非常热烈,许多人表示赞赏和受到鼓舞,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网友们围绕这个案例展开了讨论。被质疑得最多的一点是:王卉媛考上了北大,你为她叫好,你岂不仍是在用应试的结果衡量教育的成败?是否可以认为,她的方法不是应试的,而最终的评价指标仍是应试的?对于这个质疑,好些网友替我做了回答,他们指出:这个故事的主题与北大无关,作为一次突破应试教育的阶段性成功,北

  大只是做了一次检测的量具,这个故事真正的主题是有关教育,有关人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即使没有考进北大,只要她保持喜欢、兴趣、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在任何一所大学,都将使她收获到更多,也必将对她今后的人生带来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话都说得非常好。

  我真不认为考上北大有什么了不起。我在给王卉媛的回信中说:“北大现在也沾染了这个时代的许多毛病,你仍要独立思考。”遵循应试轨道考进名校的人多的是,她的特别之处在于,从不以名校为目标,考上北大因此仿佛只是一个意外收获,是坚持自我素质教育的一个副产品。她在应试上的成功不是证明应试正确,而是证明对付应试可以有别的方式。我一向认为,在学生阶段,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是看是否拥有了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喜欢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这就是好的智力素质,这样的学生不管是否考进名校,将来都会有出息。

  实上,王卉媛考上北大多少带有偶然性,她自己也为她运气太好感到不安。有网友指出,她的这种方式充满风险,完全有可能在应试上失败,所以家长们哪敢冒这个险。我们的确不能低估应试体制的威力,与这个体制抗争的人未必都像王卉媛那样幸运,一定会有人在考场上折戟。应试体制实际上把所有学生和家长逼入了一个赌局,一边是应试教育,另一边是素质教育,看你把赌注下在哪一边。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成为赢家。在我看来,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尽光。相反,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

  一边,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整个人生中长久发生作用。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其实,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也不会太困难。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王卉媛对语文和英语的死板教学方法十分抵触,但因为喜欢读文学作品和英文小说,结果课内成绩也能轻松地保持优秀。她如此谈自己的体会:“应试考查的是素质中的冰山一角,拥有整座冰山的孩子当然不会害怕有人来试探他的边沿。”有网友认为此言涉嫌为应试教育辩护,我理解她的真正意思是,即使应试只考查露出水面的东西,你仍应该让自己拥有整座冰山,而不只是一块浮冰。针对某些网友谴责她能上北大是应试上的不公平,对她的自我素质教育却毫无所感,一位网友说得好:“这是很悲哀的,简直就像放着金子不拿,却和别人争夺分配石头的公平。”

  还有的网友认为,王卉媛只是一个特例,她有天分,爱学习,所以能实施素质教育,绝大多数孩子不肯主动学习,就必须实施严格的应试教育。我们的确看到,现在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似乎占多数,然而,正如王卉媛所指出的: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学得那么痛苦,就是因为在应试体制下被残忍地剥夺了“喜欢”的能力。学习不快乐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怎么能反过来把它当作应试教育的理由呢。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越应试就越不爱学,越不爱学就越强化应试,走进了死胡同。人都要追求快乐的,现在许多孩子之所以沉湎于玩电脑

  游戏、网聊、追星、八卦,就是因为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只能用低级快乐来替代了。人的天赋当然有差别,但是,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正确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尽其天赋生长得最好,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天赋的差异绝非实施应试教育的借口。

  王卉媛在给我的信中一再为自己的幸运表示不安,觉得这对于许多挣扎在应试体制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我回信劝慰她说:“不公平是体制造成的。在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灾难中——今天的教育正是这样的一场灾难——有大量遇难者,只有少数幸存者,这是没有办法的。难道所有人都遇难才公平吗?当然不,为了战胜灾难,为了灾后重建,幸存者越多越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会成为幸存者,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应试体制的弊端有目共睹,业已引起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但积重难返,改革之路艰难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是无能为力的。把主要力气花在素质教育上,向应试教育争自由,能争到多少是多少,在应试体制面前保护孩子,能保护一个是一个,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责任。在一切战争中,保存和发展有生力量是一个基本原则,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战中也是如此。可以确信,抗争者的队伍壮大了,两种教育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应试体制要不变也难了。现在它既然已经失人心,那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它也失天下吧。

推荐访问:在学校管理人员会议上的讲话 李校长在管理人员例会上的讲话 例会 管理人员 校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indowchina.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6293.html

推荐内容